“多彩农业”扮靓乡村画卷——磐石市春耕生产见闻 今日聚焦-吉林站 赵新 2873547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多彩农业”扮靓乡村画卷——磐石市春耕生产见闻 今日聚焦-吉林站 赵新 287354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吉林站 > 今日聚焦

“多彩农业”扮靓乡村画卷——磐石市春耕生产见闻

2019-05-09 10:38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能有多少收获,与春天打下的基础关系重大。四月,正是春耕生产的大好时节,磐石市各地农民群众赶早春、抢农时,以田野为画布,以锄头为画笔,用朴素的双手绘就了一幅色彩斑斓的乡村画卷。

  龙头带动,辣椒更红

  “以前种地,我们种啥人家收啥,现在种地,人家收啥,我们种啥。”朝阳山镇向阳村村民闫军抖抖拖拉机座椅上的灰尘,坐了下来。小农户不懂市场,以前的种法赚不来钱。

  天气日暖,沉睡了一冬的黑土地开始复苏。清明过后,农民们就都忙着购买农资、扣棚、育苗,而闫军却很悠闲自在,他不仅不用担心种肥的选购,就连育苗也不用操心。

  “统一发放的辣椒苗,同样的肥料,还有技术专家指导。到了秋,辣椒就有人来收购了,不愁卖。”闫军起身,抖去尘土,分享着自己的切身感受。

  闫军能够如此省心,是磐石市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优势、引入订单农业带来的好处。一直以种植玉米为主的闫军,两年前与刚刚落户磐石的吉林省鑫达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辣椒种植订单。经过摸索和技术培训,一年下来,一亩地增收了1500多元,这让闫军喜出望外,也坚定了他继续种辣椒的决心。

  近年来,磐石市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探索“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有效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吉林省鑫达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是磐石市重点引入的一家集农产品基地种植与深加工、农副新产品开发、农业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企业。主要以辣椒、白菜、萝卜等蔬菜为原料,生产辣酱、泡菜、酸菜、花生等系列产品。

  “辣椒的亩产量在5000斤到6000斤左右,去年保底价是0.7元一斤,一亩地的纯收入大概3400元,要比种玉米挣得多。”吉林省鑫达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在掌握了全市各地的气候特点和积累种植经验的基础上,该公司目前已与2000多名农民签订了种植订单,种植辣椒1000亩,白菜5000亩,花生1000亩,并通过保底价的方式回购,减低农民的种植风险,全程为农民保驾护航。

  与鑫达类似,磐石市还引进金刚山食品、元力药业等一批涉农企业,并借助永吉茂松家庭农场、山西晋中盛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经营主体,发挥其带动农户发展产业的实力派龙头作用,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瞄准市场需求,带动众多农户发展产业致富。

  科技助力,瓜果更甜

  明城镇七间房村的大棚里,春意盎然,可口诱人的草莓静待游客采摘,翠绿顶花的黄瓜正在“急匆匆”地生长,藏在藤架下的西红柿也渐渐泛红,虽还没到五月,但这里已瓜果飘香,如诗如画。七间房村地处磐石市西北部,202国道穿村而过,是西北方向进磐的必经之处,同时吉草高速在此设立出入口,人流量、车流量大。因此,造就了这里蓬勃发展的果蔬产业。

  在不远处的玻璃河村,村民马庆武闷热的大棚里,李子已经挂满了树,沉甸甸的果实压低了树枝。马庆武正和老伴儿为果树修剪枝叶,“村里人还在翻地呢,我这已经是一派丰收景色了,5月份,李子就上市了。”马庆武得意地说,这是今年的新技术,大棚里种李子,在磐石是独一份。

  七间房村和玻璃河村同处在磐石市规划的明城镇至烟筒山镇202国道休闲产业带之间,是明城镇重点打造的集休闲旅游、观光采摘为一体的田园体验区。

  说起两村的发展路程,有两个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独特的区位优势,二是成熟的种植技术。七间房村素有种植瓜果的传统。那些年,村民们还靠着“土技术”种植瓜果,不仅种植品种单一、瓜果质量参差不齐,有时一场病虫害,村民们轻则收入减半,重则颗粒无收。

  “老农民出身,不懂技术,吃了大亏。”村党支部书记宋长春说。恰逢其时,明城镇农业站的技术员下乡宣讲农技知识,村民们如久旱的土地,忘我地吸收着这场新知识的雨露。

  “当时宣讲的是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主要结合村民在种植过程中常出现的病害、虫害,为他们提供了参考数据和实用的小方法和技巧。”明城镇农业站技术员张明回忆,宣讲结束后,大家感觉不够“解渴”,纷纷举手提问,讨教技术。

  而后,明城镇农业技术人员根据村民的需求,先后又组织了多次的农技知识宣讲和种植技术培训,村民的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只要有培训,他们便放下农具,钻到课堂里听课。

  “灌输性的技能培训远远不能满足村民的需要,专业性过强的知识也让村民接受起来更难。”为此,明城镇创新设计了更加贴近实际、更加通俗易懂、更加符合需求的培训活动。他们先后组织全镇的种植养殖大户、合作社负责人、青年农民、乡村能人外出参观学习,学习新理念,引进新技术,并且将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通过现场讲解和实际操作,使新知识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

  从选种、育苗到施肥、防虫防病,这两年村民们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大棚里的瓜果蔬菜一年比一年好,销路越来越广,收益自然水涨船高。如今全镇共有大棚123栋,种植瓜果蔬菜1965亩,种植户达150户,种植基地2个,产值达2-3千万元。

  全面实施东游、南果、中蔬、西牧、四周粮的五大产业布局,着重推进蔬菜经济带、林果经济带、畜牧养殖区、休闲农业区“两带两区”建设,这是明城镇未来五年的规划目标。目前,明城镇正紧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蹄集步稳地朝着目标迈进。

  品牌引领,稻米更绿

  吉昌镇倒木村水系发达、草木茂盛,生态环境良好,种植水稻独具优势。刚进入四月,倒木村村民孙福仁便支起架子,盖上棚膜,开始给水稻育苗。温室大棚里,过来帮忙的亲戚邻里备土、装盘、下种、浇水,忙的不亦乐乎。一上午的功夫,400平方米的大棚就摆满了种盘。

  “家里一共有一垧的水田地,全都种了稻花香。” 孙福仁介绍,虽然产量比不上普通水稻,但是这种米品质好、味道好,价格自然也高。“能够卖上好价钱,与跟我们签订单的磐石市劲标种植专业合作社密不可分。”孙福仁继续说,这家合作社有自己的品牌、有成熟的技术和市场,这给他们吃下了“定心丸”。

  磐石市劲标种植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介绍,与合作社签订订单后,合作社会为村民有偿提供统一的水稻种子、有机肥料和全程技术指导,并按合同价格进行收购。收购后,通过工厂深加工,使用统一品牌进行包装,再利用销售网络卖到全国各地。合作社的“劲标大米”主打有机绿色稻米品牌,严格可控的生产工艺,在市场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普通大米一斤卖2元钱,跟合作社种有机稻能买到3、4元钱,都是辛苦一年,还是后者划算。”给孙福仁帮忙的张大姐介绍,这几天还陆续有村民与合作社联系,想要签订单,种有机稻。

  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是限制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之一。为了破解难题,磐石市不断地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做文章,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选种高效特色经济作物,实现农业的提质增效。

  通过精心规划,磐石市重点打造了驿马河田园综合体、亚吉农业综合示范区、开发区科技示范区、松山中草药产业示范区、取柴河食用菌产业示范区以及明城烟筒山202休闲产业带六个特色农业示范园区,逐步形成了以果品、中药材、蔬菜、食用菌、绿色稻米为主的“五大特色产业经济带”,大幅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去年一年,全市农业特色产业总产值实现40亿元。

  “我们村的稻田地属于亚吉水库的灌溉区域,水源充足,水质更优,并且是在市里规划的亚吉农业综合示范区范围内,来年我们还要扩大种植面积,打响我们大米的品牌。”孙福仁说。

  能人示范,药材更纯

  临近五月,松山镇阡陌田野间,农机轰鸣,农人交织,一派春耕大忙景象。近年来,松山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把产业发展作为老百姓脱贫致富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先后培育了食用菌、林下中药材、绿色稻米种植等多个产业。在东北岔村,两台大型播种机来回穿梭,20多名村民紧跟其后,忙碌地播种着黄芪和蒲公英等中药材。

  “这些药材习性不同,有的喜阴,有的喜阳,有的怕涝,有的怕旱,伺候起来一定要精心。”东北岔村党支部书记李德宝叮嘱种植户李晓军,“不马虎不大意,这样才能有个好收成”。

  李德宝是东北岔村的当家人,也是村里的致富能人。“松山镇三面环山,森林植被保存完好,自然生态环境优异,非常适合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李德宝说。

  李德宝是苦出身,养过鸡、种过木耳、贩卖过中药材。后来是在做药材经纪人的过程中,他敏锐地发现了商机,开始着手自己种中药材。随着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市场越来越大,李德宝便开始鼓励村民利用退耕还林的土地种植药材。为了能降低种植户的风险,李德宝又通过人脉关系与山西的一家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了联系。“企业出种苗、肥料、技术、地租和工钱,本村的种植户只需要出耕地、出劳力,为企业代种中草药,这样做,风险极低,每公顷地每年保底收入2.6万元。”李德宝说。

  在他的带领下,全村254户村民三分之二都种植了中药材,种植面积40多公顷,东北岔存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药材村”。而全镇已有超过1000户农户种植药材,种植面积超过300公顷,农民预计增收360余万元。

  眼下,正是中药材种植的好时节,为了能让种植户有个好收成,李德宝每天还都早出晚归为种植户把关。“以后就用不到我了。”李德宝说,现在他已经培养了一支以村干部为骨干的技术指导队伍,专门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持。

  大好的春光犹在,磐石市的春耕生产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透过全市各地的春耕生产场景可以发现,农业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可喜变化,粮食的“一枝独秀”在向“满树繁花”转变,林下经济、果蔬采摘、中药材种植、绿色稻米等农业特色产业正悄然走进千家万户。

  放眼望去,田野间已见微微绿意。虽然乍暖还寒,但黑土地上蓬勃喷涌的活力,已让这个春天异常绚丽。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马天作

编辑: 赵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