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汲取 弘扬古韵——近访满族书法家伊尧丹 城事-吉林站 晓吉 226956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吉林站 > 城事

潜心汲取 弘扬古韵——近访满族书法家伊尧丹

2016-11-26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踏着瑞雪,走进了松花江畔翠江锦苑的中国书画院吉林书画创作基地,见到了伊尧丹先生,他一脸的儒雅谦恭、和蔼可亲的样子。后来才知道,这书画院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中韩国际书画院。而伊先生就是这里的常务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

  伊尧丹是一位书法家,从2012年7月开始动笔,利用每晚睡前的业余时间抄写,到今年11月,4年零4个月的时间,用工整的隶书抄写完成了手写版的四书五经(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还有儒家经典七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孝经》《增广贤文》《朱子家训》),计(6开)30多册,约44万字之多。这种用古典装订本,多本多册的卷本,在我市、我省属先例,在全国也是并不多见的,据悉,网上可查的是三门峡市和深圳市的两位书法爱好者,但他们多用长卷轴来展现经典传统文化。伊尧丹目前还在按计划书写先秦诸子百家《老子》《庄子》《荀子》《墨子》等诸子贤文。  伊尧丹,满族,正蓝旗,满姓伊拉里,祖籍黑龙江宁安县宁古塔。生于北京,现年62岁。市就业服务局退休干部。 现为中国书画院院士、吉林省民族画院理事、吉林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吉林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

  一个人为何有这样的目标和毅力?这是值得思索的。

  人会有许多梦想,而设定具体的远大目标则是需要有一定见地。于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而出生在几代书香门第的伊先生,有一种使命感,他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情有独钟,刚开始学习书法的时候,伊尧丹常常是用零散的宣纸去临帖和创作。随手写了,便随手散落了。后来,他的书法练得不错了,便又舍不得随意丢掉了。他觉得,与其这样去练,莫不如将自己所练习的书法集中起来。

隶书好学近乎知

隶书好学近乎知

隶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隶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在学习研究中,他发现《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经典,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而汉隶则恰恰是那个历史时代的产物。汉隶,是汉代隶书的统称。因东汉碑刻上的隶书,笔势生动,风格多样,而唐人隶书,字多刻板,称为“唐隶”,故学写隶书者多看重东汉碑刻,把这一时期各种风格的隶书特称为“汉隶”。从风格来说,乙瑛碑具有宗庙之美,其风格,既不像《石门颂》那样豪放,也不像《曹全碑》那样秀润。

隶书上周鼎底陶金韵

隶书上周鼎底陶金韵

隶书定风波

隶书定风波

  在从事书法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他情有独钟地选择了金文篆书和汉代隶书临摹学习。同时,他也阅读了很多古文经典,从甲骨文到金文、大篆、小篆、古隶、今隶及汉字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文章和书籍,在练习金文和汉隶碑帖的同时,产生了用隶书全文抄录儒家文化经典四书五经的想法,因为伊尧丹认为,汉隶书体风格典雅,严谨遒劲,是秦汉时期书法的杰出代表,在我国书法史上具有奠基地位;而《四书五经》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基础,是先秦时期文化的集大成者,如果用汉隶书写《四书五经》则是用古字书古文,以古朴配古雅,两者可以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更加彰显三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和厚重底蕴。

金文四条屏

金文四条屏

  见识使人有了明确的目标,而毅力才能使人不懈地走进目标,伊尧丹非常清楚,书写《四书五经》是个文字量巨大、耗时费力的工程,但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仍然一直坚持,春去秋来、寒临暑往,从来没有停笔。即使是在手指关节累出了腱鞘炎,不能拿弯,他就用小棍把手绑起来,坚持着书写。创作过程中经历过疲惫、厌倦,但他并未停下来,也不敢有一点点怠慢马虎。伊尧丹说,在书写过程中,无论在儒家文化、古代汉语还是隶书的结构、运笔、用墨、布局等方面,他都收获颇丰。“商周鼎底陶金韵,两汉碑前慕古人”。伊尧丹用自己所作的楹联来激励自己。最重要的是,在学习古人书法和经典的同时,他便走进了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更是汲取了古人的精神、书法和经典中所蕴含的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想到能够弘扬古老的中华文化,想到能够传承伊拉里氏祖上书香传统,他的笔力更加遒劲,笔墨更显酣畅淋漓,尽管苦些,而苦中有乐。

QQ图片20161126110339.jpg

  人常说,有多大的胸怀,才能做多大的事业。伊尧丹书房斋号叫“思齐斋”,意在激励自己见贤思齐,不断提高。伊尧丹对于自己的创作还很不满意,他说:我修习书法的时间较短,我的周围有许多艺术造诣很深的人,都是我的老师,我还要虚心向他们学习。力所能及地为书画朋友多做一些事情。2015年11月15日,中国书画院副院长书法家刘继刚先生,组建和创办了中国书画院吉林创作基地暨中韩国际书画院,伊尧丹受聘参与策划和主持书画院日常工作,尽管时间很短,便已经有80多位书画家参与其中,作为操持日常事务的副院长,他积极努力,协助北京中国书画院、北京书画艺术创作中心,配合刘继刚院长先后组织了两次书画展,包括中韩书画交流展,一些韩国的书画家也积极参与了展出和交流。伊尧丹还积极参加我市的文化活动,在去年我市举办二十四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期间,他在书画院展出了他创作书写的中国经典电影纪念册,他用汉隶书写了800多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基本信息,表达了他对电影节的支持和参与。目前,他正在筹备新的书画艺术品品鉴会,邀请书画名家点评和收藏家来欣赏。在《当代书画名家精品典藏 2015中韩国际书艺文化交流展》画册中,笔者见到了他所创作的竖幅隶书《苏轼·定风波》,只见其布局严谨,张弛有度,舒朗旷达,潇洒秀润。显而易见,他在走着一条独特的书艺之路。恰如古人所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多么坦荡的胸怀和气度。

  自古以来,书画艺术乃是尚品妙道,常常是人格成就艺格,人品决定艺品,惟有重德厚义、凝神静气之人,方能有汲古出新、集成众妙之艺。“花甲涂鸦似子孺,邯郸蹒步类吾书,梦遣昭陵寻兰迹,皓首奈何墨不枯”,这首自嘲诗是伊尧丹心迹的袒露,也是我们了解伊尧丹书法历程的一把钥匙,师法,汲取,修习,创作……伊尧丹还在路上,他正向着新的目标跋涉。

  中国吉林网记者 马天作 通讯员 刘永兴 李荫棠

责任编辑: 晓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