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人民银行驻蛟河市新站镇复兴村扶贫工作队纪实 城事-吉林站 晓吉 3047105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吉林市人民银行驻蛟河市新站镇复兴村扶贫工作队纪实 城事-吉林站 晓吉 304710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吉林站 > 城事

吉林市人民银行驻蛟河市新站镇复兴村扶贫工作队纪实

2020-01-31 12:09 | 来源: 江城扶贫

  为进一步拓展贫困群众增收路径,切实增加就业岗位,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巩固提升脱贫工作成效,吉林市人民银行驻蛟河市新站镇复兴村工作队立足复兴村山区地形复杂、土地资源紧缺、无法大面积推广扶贫车间的实际,从传统产业基础出发,经过深入调研、论证、试点,探索推行了大力发展小养殖、小种植、小加工等产业扶贫项目“微扶贫”新模式,摸索出了一条以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造血式”扶贫路子,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尤其是老弱病残贫困群体劳动能力差、收入低、易返贫的问题,巩固提升了脱贫工作成效。截至目前,通过驻村工作队的精准帮扶,复兴村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脱贫42户,年人均收入8700元。彰显了“微扶贫”的大成效。

  一、党建引领,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始终把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的最前沿,多次与村两委班子研究,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脱贫攻坚工作,把夯实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助推脱贫攻坚的源泉动力。一是组织开展“三培两带”活动,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社干部。2019年驻村工作队把党性好、能力强、作风优的两位帮扶骨干培养为大岭屯和大河屯的社长,具体负责本屯各项工作的落地落实;二是夯实帮扶基础。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李斌率先垂范,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王璐和李慧林两名队员,撸起袖子、扑下身子,积极深入到贫困户家中,与帮扶对象一道同心打赢脱贫攻坚战;三是大力探索“支部+合作社+农户”、“支部+党员+农户”、“支部+党员+贫困户”等“微扶贫”模式,支持和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创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努力形成“支部抓产业、党员创实业、群众富家业”的浓厚氛围;四是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按照“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有效开展村党支部组织生活,落实“九个一”活动,夯实党员干部抓帮扶,党群结对促脱贫机制,发挥党员干部先锋表率作用。

  二、绘就蓝图,凝聚人心。实行驻村帮扶是复兴村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如何绘就蓝图,凝聚人心,选准发展路子是关键。驻村伊始,工作队通过实地走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对全村基本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与镇党委负责人、村委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召开五次座谈会,深入分析贫困的现状,致贫的原因,集思广益,商讨脱贫对策,带领村干部,开阔视野,对标先进,在摸索村情民意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产业精准扶贫,建设美丽复兴”的工作目标,从人民群众最期盼的问题入手,大胆提出打造复兴村的思路和理念,制定复兴村总体扶贫规划。为整个扶贫工作定上了定盘星,把全村干部群众的心紧紧拧到一起,形成了创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三、政策扶持,精准帮扶。驻村工作队制定出台了对微扶贫扶持的优惠政策,出台资金扶持政策,对微扶贫和带富主体进行奖励。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制定产业奖补政策和探索积分兑换福利政策。如为村里公益劳动一次记2分,为村里做一件实事记3分等。为确保贫困户有稳定的脱贫增收致富项目,根据贫困户自身特点,充分征求本人意愿,合理确定项目建设内容,不搞强迫命令。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多产联动”的发展模式,户户要有产业,做到“家里有长毛的,田间有长叶的”,全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养殖业,如猪、牛、羊、鸡、蜂等项目的积极性有较大提高。针对贫困户能享受的贷款扶持政策,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农商行帮助贫困户解决资金短缺问题;针对农产品销路难的问题,建立第一书记代言和电商平台,解决贫困户产品“难卖、价低”等问题,为贫困户和一般户提供销售猪、牛、羊、鸡、蜂等农副产品的渠道,以调动贫困户和一般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四、选准产业、内引外联。脱贫攻坚,归根结底要以产业为基础,没有产业扶持,脱贫攻坚将是一句空话。驻村工作队结合两年驻村工作实际,因地制宜,因户施策,较好地落实了产业帮扶措施。2016年以来,复兴村共开展村集体经济项目3个,分别是入股新站镇灵芝种植基地项目、引进“杭白菊”种植项目以及“北京菊”种植项目,“杭白菊”种植项目以及“北京菊”种植项目门槛低、见效快,对技术要求不高、工时灵活、生态环保,产品市场稳定,非常适合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中老年人、残疾人都能干,贫困户在站点经过短期培训后就能上手操作。二年来,开展的种植“杭白菊”项目,租地8公顷,每年用工360多人次(都是贫困户出工),按劳分配,从而带动贫困户经济收入,转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改变贫困户“慵、懒、散”的现象。入股灵芝基地项目每年可增加我村集体和贫困户固定收入,实现村集体和贫困户增收,按照入股比例,每年可为村集体分红13400元,为贫困户每户分红400元。通过因势利导,规范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和动力。

  五、选准能人、引领脱贫。“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支持村创业带头人,促贫困户脱贫致富,支持能人是关键。要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2018年,驻村工作队为复兴村购买12米长大型玉米传送带,帮助村丁伯胜成立的甜玉米专业合作社完成甜玉米清收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全村种植甜玉米的贫困户不断增加。2019年驻村工作队大力支持养鸡专业户宋志顺,通过他带动全村贫困户发展养鸡脱贫致富。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不甘落后、致富光荣的进取心和荣誉感,形成脱贫路上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

  六、管理灵活、效益明显。“微扶贫” 激活了农村经济,提升了企业效益,增加了贫困户收入,促进了农村稳定,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产业基础。一是参与加工的贫困户收入稳定,这部分人由原来的靠子女赡养,实现通过自己劳动完成脱贫的转变;二是增强了贫困户的获得感、幸福感。当贫困户们谈起对于参与“微扶贫”活动的感受时,情不自禁地感慨道:“党和政府好!党和政府帮助了我们这些贫困的群众,教育我们改掉懒散的恶习,我们要在政府的帮扶和自己的努力下早日脱贫,用感恩之心回馈社会!”;三是“微扶贫”带动,增加了产业生产规模,解决产业发展“用人难”的问题,实现了贫困户和产业项目共赢,促进了农村经济良好发展。

编辑: 晓吉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