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种水稻就靠天吃饭,现在跟着合作社干,不仅不愁卖,年底还有分红,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说起如今的生活,蛟河市拉法街道拉法村村民脸上满是笑意。
近年来,拉法村锚定“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目标,从规范合作社到培育新业态,从扮靓乡村到服务群众,一步步把“组织强、产业兴、环境美、村民富”的愿景,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景画。

合作社“破茧成蝶”:从“零散种”到“抱团闯”
时间回到2020年10月,彼时的拉法村,种粮农户多是“单打独斗”,抗风险能力弱、收益不稳定。作为蛟河市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试点,拉法村率先“破冰”:规范化梳理原有合作社,动员村干部带头、种粮大户响应,拉法街中才水稻合作社就此诞生,让分散的农户攥紧了“抱团发展”的拳头。
2021年5月,合作社迎来关键升级。村集体以50万元省级专项资金入股,动员30户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凑齐59万元资金入股,创新打造“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模式。

如今,合作社拥有1.2万平方米规范办公厂区,配备烘干塔、加米机等8台套机械,及36台套大中型农用机具,总价值280万元,现代机械化种植彻底替代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种地方式。
凭借亮眼的发展成绩,近年来,合作社先后获评“吉林省农民合作社百强示范社(村党支部领办类)”“粮食生产突出贡献水稻种植优秀主体”等称号,还顺利通过“省级全程机械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机装备建设”项目验收,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标杆”。
新业态“多点开花”:稻田里藏着“增收密码”
“一块田既要产稻,也要生金!”
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村书记带着班子成员跑遍周边先进地区,把“稻田养蟹”的好点子带回了拉法村。
春天插秧投放蟹苗,秋天收稻捕蟹,通过“稻养蟹、蟹养稻”实现了一地双收,让有限土地产出了“双倍效益”,村民们笑着说:“现在咱的稻田,地里长稻子,水里藏‘元宝’!”


光有好产品还不够,还得有好销路。村干部带头学直播,“线上”吆喝,“线下”跑展销会、拓市场。通过村集体的努力,“拉法香”大米与内蒙古粮油商贸公司签约1600吨大米大单,带动合作社设备升级,储量扩大;与中国美协行政党支部结对,开辟了“红色文化+绿色观光+金色稻田”乡村旅游新路径。

此外,为推动村里收入再上新台阶,村党支部一方面聚焦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注册了“拉法香”“塔山拉法香”“吉韵拉法香”等多个商标。另一方面,盘活闲置资源,利用产业园区27座育苗大棚“空档期”,发展棚膜经济,种植瓜果蔬菜,年增收40万元。
据统计,2021年至2024年,合作社收入由20万元增加到236万元,实现连续四年翻番,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办实事“暖到心坎”:小村庄变“幸福家园”
“以前村里路上垃圾多,下雨天沟里全是泥,现在你看,路干净了,沟畅通了,住着多舒服!”村民王大叔的话,道出了拉法村人居环境的变化。
这些年,村班子带头干,越冬垃圾清理、四沟四渠清淤,哪里有卫生死角就往哪里去;主干道路、背街小巷、河道沟渠、农户庭院,挨个排查整治;破损的垃圾桶及时换,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村子一天天变美变靓。
2024年,吉林市级人居环境现场会在拉法村召开,各地调研人员看完都竖起大拇指:“这村子和城里小区一样干净!”
除了扮靓家园,拉法村更把“为民服务”刻在心里。村里搭建党员志愿服务平台,党员们带头帮群众解难题,累计开展志愿服务100余次,年均解决民生难题20件——谁家水管坏了、谁家电表出问题了、谁家种地缺人手了,党员们随叫随到。“有困难找支部,找党员”成了村民们的共识。
如今的拉法村,稻田里稻浪翻滚,厂房里机器轰鸣,街道上干净整洁,村民们脸上笑容灿烂。在党建引领下,这个小村庄正以昂扬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图文来源:蛟河市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