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十月,蛟河市新农街道永丰村广袤的田野上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两台新型玉米收割机与一台大马力拖拉机在金色的田野间协同作业,机械化收割、运输、入仓等环节环环相扣,勾勒出一幅“农机齐鸣庆丰收”的现代农业画卷。这幅生动景象,正是永丰村党支部领办的赵家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化农机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生动实践。
党建引领破困局:从传统收割到机械化作业的创新转型
“往年秋收时节,家家户户都要雇人帮忙,人工收割不仅成本高、效率低,一旦遭遇连阴雨,玉米霉变损失更为严重。”谈及以往的秋收困境,村民们记忆犹新。永丰村作为以玉米种植为主导产业的村庄,拥有耕地面积450公顷,传统的人工收割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特别是在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的背景下,“找人难、用工贵”的问题日益突出。
面对这一发展困境,永丰村党支部深入调研、精准施策,以“强组织、兴产业、富百姓”为目标,在村书记于志水的带领下,创新采用村集体自营自建模式,于今年正式成立永丰村赵家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通过申请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5.5万元,精准配置了两台新型玉米收割机和一台大马力拖拉机,实现了农机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和高效利用。合作社采取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收费的运营模式,把分散的秋收环节,整合成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彻底改变了以往“单打独斗”的生产局面。
提质增效显成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合作社自投入运营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本年度合作社累计完成作业服务28天,服务农户32户,机收面积达84公顷,实现经营收入10万元。在作业效率方面,两台新型收割机与拖拉机协同作业,其中,履带式收割机适应性强,能应对更复杂的地形,技术含量更高,大幅缩短了收获周期,有效规避了秋季多变天气带来的生产风险。经济效益层面,机械化收割较传统人工方式降低约60%的成本,同时,为村集体创造了稳定收益。

“现在收玉米省心多了,合作社提供专业机收服务,作业质量高、粮食损失少,费用还比往年大幅降低。”正在田间协调作业的种植户满意地表示。合作社凭借专业化设备和标准化服务,在周边农机服务供给不足的市场环境下迅速树立了品牌声誉。更重要的是,机械化作业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使村民能够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产业,有效拓宽了增收渠道,实现了“降本增效”与“富民强村”的双赢局面。
稳健运营谋长远:风险防控与发展规划并重
为确保合作社可持续发展,永丰村党支部构建了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针对秋季多雨天气可能影响作业进度的问题,合作社制定了科学的机械调度预案,根据天气情况灵活调整作业计划,最大限度提升作业窗口期利用率。在技术保障方面,建立了专业的设备维护保养制度,配备技术维修人员,确保三台农机具始终保持最佳工作状态。
着眼未来发展,合作社制定了明确的发展规划。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积极引进植保无人机等先进农业设备,拓展深耕、播种、植保等多元化服务领域。计划将服务范围从本村延伸至周边村屯,服务规模预计扩大150%。通过持续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扩大村集体经济产业规模,打造区域性农机服务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合作共赢促振兴: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实践
永丰村赵家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党建引领下农机合作化经营的生命力。从传统人工收割到现代机械作业,从分散经营到集约服务,这一转变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更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
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村集体通过农机服务获得稳定收益,增强了为民服务能力;农户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农机服务,降低了生产成本;解放出来的劳动力通过转移就业获得了新的收入来源;农业生产实现了提质增效,保障了粮食安全。这种“支部引领、产业驱动、集体增收、群众受益”的发展模式,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样本。

如今,永丰村的田野上,农机轰鸣奏响的是产业兴旺的乐章,合作共赢描绘的是乡村振兴的蓝图。随着合作社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发展模式的持续创新,永丰村将在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图文来源:蛟河市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