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在大变迁中 追寻大振兴的力量 要闻-吉林站 赵新 3390363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吉林:在大变迁中 追寻大振兴的力量 要闻-吉林站 赵新 339036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吉林站 > 要闻

吉林:在大变迁中 追寻大振兴的力量

2021-06-09 10:50 | 来源: 江城日报

  吉林市吉林大街518号,2017年开业的现代商业综合体万达广场内外热闹非凡,周围高楼林立,车流不息。

1.png

  和平街21号,“一五”时期建设的吉林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偌大的厂区一片寂静,生产出新中国第一炉铁合金的101号电炉,早已火尽烟消。

2.png

  反差强烈的画面,是大变迁之中的哈达湾老工业区的写照,也是在党的领导下,吉林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必然的展现。

  同江北化工区一样,这里也因“一五”时期国家布局的大项目而成为吉林市现代工业的肇始之地。

3.jpg

4.jpg

  当下,兴于新中国“一五”计划,盛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哈达湾老工业区,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正经历着沧海桑田的历史巨变。

  哈达湾区域依山傍水,是块宝地。1933年日本大同洋灰株式会社在这里建设水泥厂,后来为满足丰满大坝建设水泥供应又进行了扩建,这就是松江水泥厂的前身。1940年,伪满洲国与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在这里筹建造纸厂,也是吉林造纸厂的前身。侵略者建设工厂只是为了掠夺和奴役。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决定自1953年起,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要求立即着手进行编制五年计划的各项准备工作。

5.jpg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一五”时期,国家实施的156个重大项目中,7个半项目摆放在吉林市,其中铁合金、炭素两个项目在哈达湾建设。“二五”期间,国家又在哈达湾扩建了吉林造纸厂和松江水泥厂。

  吉林市也从“一五”计划开始,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奠定了重化工业基础。

6.png

  第一袋化肥、第一炉电石、第一桶染料、第一炉铁合金、第一根压型电极等彪炳新中国史册的新产品,亚洲第一的铁合金企业、亚洲最大的碳素企业、东北最大的水泥企业等辉煌的历史,“共和国化学工业长子”“中国炭素工业摇篮”“新中国航空维修摇篮”等光荣称号,一同成为这座城市深厚的工业底蕴。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在改革开放后全面释放,吉化、吉铁、吉炭、吉纸、吉纤等一批全国闻名的老企业实现新的发展,手表、冰箱、牙膏等日用消费品生产盛极一时。全国学吉化、全国纺织行业学吉林化纤等活动,彰显了吉林市工业发展成就。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习惯于计划经济思维和操作的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产经营遇到极大的困难,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持续扩大。

7.png

  1996年10月,国家批准吉林市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1998年初,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制定了全市国企三年脱困总体规划。吉林市把资产重组作为国企改革的突破口,香港华润控股吉林松原食品工业公司啤酒厂,河北冀东水泥集团接收原松江水泥厂,山东晨鸣接手吉林纸业、建龙集团盘活磐石明城钢铁厂……一系列国企改革成功实践,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吉林石化、吉林化纤等老企业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完成主辅分离,轻装上阵,通过技术创新调整产业和产品机构,构建新的发展优势,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吉林石化完成了从煤化工到石油化工的巨大跨越。吉林化纤从只能生产粘胶短纤,到能生产粘胶长丝、腈纶、竹纤维、碳纤维等产品。

  改革开放激发了创业创新活力,创造了民营经济成长发展的机遇和环境。秉承吉林市工业文明与产业脉络,民营工业在精细化工、冶金、制药、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领域蓬勃发展。通过持续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康乃尔化工、吉林建龙钢铁、北沙药业、吉尔吉药业、娃哈哈启力饮料、万丰奥威汽轮等民营企业,成为各行业骨干力量,为我市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启动振兴东北战略后,吉林市谋划实施哈达湾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等重大项目。

  哈达湾老工业区初建时位于郊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已演变为城市中心区,与应有的城市功能定位不相适应,区域功能分区混杂、基础设施薄弱、棚户区集中连片、生态环境较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尤为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推进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加快实施哈达湾老工业区搬迁改造。2014年,哈达湾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项目被国家列为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项目。

  吉林晨鸣纸业、冀东水泥吉林公司经过异地环保迁建,两户企业生产能力总体扩大一倍以上,技术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落后产能全部淘汰,产品全部升级换代,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大幅提高。

8.png

  吉林市在企业迁出地布局发展现代商业,相继引入万达广场、金地中央大街等现代商业项目,并以商招商,吸纳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就业,提高了迁出地居民就业和收入水平。哈达湾老工业区开始褪去沉闷的灰黑色调,变得鲜活多彩。

  位于金珠工业区的吉林炭素新工厂正处于建设阶段。吉林炭素将通过搬迁改造淘汰高功率电极产品,全部生产超高功率电极,提升产品在全球冶金市场竞争力。

  2019年,吉林铁合金启动异地环保迁建项目,投资15亿元在吉林经开区建设钼深加工及特种合金搬迁建设项目。该项目依托吉林地区丰富的钼矿资源,达产后形成以钼焙烧、钼湿法冶化、钼酸铵、钼粉、钼制品加工为一体的完整钼产业链。该项目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年均利润3亿元,创造就业岗位500个,预计2021年底具备试车投产条件。

  曾经为创造众多新中国“第一”的北国江城,如今凭借碳纤维、ABS、大功率半导体功率器件、人造丝、维生素E、苯胺等在全国乃至全球极具竞争力的工业产品,展示着老工业基地的新时代风采。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吉林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审议通过《中共吉林市委关于制定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在这个宏大的战略中,工业仍占据重要地位。吉林市要打造龙潭区、经开区、高新北区北部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示范区,着力打造的六大产业集群中,先进材料、装备制造、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精细化工5个产业集群是工业。工业依然是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核心动力。

  “十四五”伊始,吉林市大力推进20万吨碳纤维全产业链、120万吨冷轧、炼油化工转型升级等一系列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增添振兴新动力。

9.png

  新发展理念的正确指引、改革开放的探索实践,创新创业的澎湃激情,党政同心的真抓实干,为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增添了十足底气。

  吉炭还在生产,吉铁正在异地建设。在蓝天白云、绿树繁花的映衬下,老厂房的斑驳并没有流露太多的沧桑。相反,不久就要成为历史的它们,为能承载一段吉林市工业发展的历史而显现出的那种自豪与尊严,却令人心生敬仰:这是不朽的创业精神,这是永远的家国情怀。

  图文来源:江城日报

编辑: 赵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