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第24届吉林・蛟河长白山红叶旅游季新闻发布会 要闻-吉林站 王金顺 3979995
吉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第24届吉林・蛟河长白山红叶旅游季新闻发布会 要闻-吉林站 王金顺 397999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吉林站 > 要闻

吉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第24届吉林・蛟河长白山红叶旅游季新闻发布会

2025-09-17 13:33      来源: 中国吉林网

  9月17日,吉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第24届吉林・蛟河长白山红叶旅游季新闻发布会。蛟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王丽艳,蛟河市委常委、副市长胡石,蛟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杨霄琪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蛟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王丽艳介绍称:

  本届红叶旅游季以“蛟河正当红”为核心主题,从9月20日至10月20日,历时一个月。活动期间不仅覆盖了“中秋”“国庆”两大国民旅游黄金假期,更是精准衔接了蛟河红叶从初绽到鼎盛的完整观赏期,为广大游客打造了一场贯穿金秋、沉浸式体验红叶之美的文旅盛宴。

  为了让这场盛宴更具吸引力与层次感,我们在活动内容的策划上可谓是精雕细琢,构建了“11+10”的多元化活动矩阵。其中,11项核心活动贯穿始终,横跨文体赛事、交旅融合、民俗体验、宣传推介四大维度,每一项都力求彰显蛟河特色。在体育赛事方面,我们精心开展环松花湖自行车公开赛暨“奔跑吧·少年”儿童骑行赛,邀请全国骑行爱好者驰骋湖畔,在运动中感受山水之美;同时,首届环松花湖帆板邀请赛也将精彩亮相,依托松花湖优质水域资源,打造高规格水上运动盛会。文化活动亮点纷呈,农民手机摄影大赛暨“蛟河风光”摄影作品展将为乡土人才提供展示舞台,用镜头捕捉蛟河秋日韵味;“枫舞金秋韵满村”秋季村晚则汇聚乡村文艺力量,让民俗文化在欢声笑语中传递。在便民与消费领域,“高速+旅游”珲乌高速蛟河服务区拉法山收费站的开通,将彻底打通景区通行“最后一公里”,蛟河正当红“金秋话振兴”展销大集则集中展示了黄松甸黑木耳、长白山野生菌等特色农产品,实现“赏景+消费”的深度融合。

  与此同时,10项“蛟河正当红”子活动将触角延伸至乡镇与街道,让文旅活力渗透到全域每一个角落。白石山镇第二届地瓜文化旅游季将以地瓜为媒,打造农事体验新场景;新站镇西土山登山活动邀游客登高望远,尽赏秋日山景;庆岭镇短视频创作大赛鼓励全民参与宣传,用新媒体视角展示家乡之美;天北镇农科院“控糖米”推介将农业科技与旅游结合,拓宽农产销路;漂河镇农民歌手大赛唱响乡村振兴乐章;乌林朝鲜族乡民俗文化节则带来特色歌舞与美食,尽显民族风情。民主街道趣味运动会增进邻里互动,拉法街道月满中秋‘粘土’传情创意文化活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奶子山街老矿图片展则通过老照片唤醒城市记忆。“双节”期间,群众文艺汇演还将集中上演,为游客与市民献上精彩的文化大餐。

  一场成功的文旅盛会,离不开坚实的保障支撑。蛟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本届红叶旅游季的筹备与开展,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活动策划、环境整治、安全保卫、现场处置等全流程工作,从景区设施排查到交通秩序维护,从食品安全监管到应急事件处置,每一个环节都制定了详细方案,确保活动全程安全有序、高效开展,让游客玩得放心、舒心、开心。

  蛟河的红叶正以最绚烂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蛟河文旅的未来正朝着更高质量的方向阔步前行。我们诚挚邀请大家走进蛟河,用镜头记录红叶的壮美,用文字讲述蛟河的故事,助力蛟河文旅声量持续放大;也热切期待更多游客来到蛟河,赏漫山红叶、品民俗文化、享惬意生活。我们坚信,在各位的鼎力支持与共同努力下,蛟河必将成为吉林省文旅产业的“新高地”,全域旅游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江城日报:第24届吉林•蛟河长白山红叶旅游季与往届相比有何亮点值得期待?

  蛟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王丽艳介绍称:

  相较于往届,本届红叶旅游季在“体验感、融合度、传播力”三个方面实现突破,有四大亮点值得大家关注。

  一、“沉浸式体验”全面升级,让游客“看红叶”变成“玩红叶”。我们重点打造了两大沉浸式场景:一是在红叶谷景区内推出打铁花、飞天龙凤演绎,让非遗文化“活”起来;二是在红叶谷、拉法山景区推出向北街头音乐会,拉法山周末音乐会等互动演出,从9月28日至10月8日每天都有演出活动,游客朋友们在白天赏红叶观云海,晚上看表演听音乐,让文旅氛围“热”起来。此外,10月1日还将在拉法山“日出云海”观景台举办“观日出、唱红歌”快闪活动,搭配夜晚梦幻森林灯光秀表演,打造极具仪式感的国庆体验。

  二、“交旅农融合”深度发力,让旅游更便捷、更惠民。我们联合吉林省高速公路集团,开通珲乌高速蛟河服务区拉法山收费站,同步签订“高速+旅游”交旅农战略合作协议,自驾游客下高速后可直达拉法山景区,车程可缩短近20分钟,彻底解决景区“最后一公里”难题。

  三、“线上+线下”传播矩阵扩容,让蛟河红叶“红遍全国”。线上,我们将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发起#蛟河红叶正当红打卡挑战#话题,邀请30余位网络大V、50余家旅行社、300余名大学生实地探访,通过直播红叶美景、发布活动短视频,扩大传播覆盖面;线下,组织农民手机摄影大赛和摄影展,在公交车身设计“蛟河正当红”主题车体彩绘,吸引游客打卡传播,预计全网曝光量将突破千万次。

  四、“文体旅协同”特色凸显,让红叶季“越玩越丰富”。本届红叶旅游季首次将省级体育赛事与文旅活动深度绑定,9月7日已举办的环松花湖大众自行车公开赛,不仅有1000名自行车爱好者参赛,还设置了200名儿童及家长参与的趣味赛事,让“运动+旅游”成为新标签;9月28 日即将举办的首届环松花湖帆板邀请赛,依托松花湖的优质水域资源打造高规格赛事,用多元赛事点燃城市运动热情,同步设置观赛互动区让大众沉浸式体验水上运动乐趣。

  本届红叶旅游季通过沉浸式体验的升级、交旅农融合的深化、传播矩阵的扩容以及文体旅的协同发力,打破了往届以观赏为主的单一模式,构建起“可玩、可感、可传播、可参与”的全域文旅新业态。我们期待以这些创新举措,让更多人感受到蛟河文旅的活力与温度,也让“蛟河正当红”的名片更加响亮。

  吉林日报:蛟河市是如何利用红叶旅游季这张城市名片,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

  蛟河市委常委、副市长 胡石介绍称:

  我们以红叶旅游季为抓手,通过“旅游+”多业态融合推动全域旅游升级,规划20条重点线路,涵盖一日游8条、两日游10条、多日游2条,串联景区、村落等点位,搭配特色美食满足游客需求。

  一、“旅游+交通”,织密全域旅游“交通网”。我们推进拉法山、红叶谷景区内部道路拓宽,新增9处旅游厕所、21处房车营地和20处帐篷营地,提升景区承载能力;在滨湖路打造6处休憩驿站,串联松花湖沿线祥颐山庄、栖凤谷等旅游经营单位,形成“沿湖旅游带”;摸底闲置民房,推动改造一批特色民宿,结合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打造“城区—景区—乡村”互联互通的旅游线路。

  二、“旅游+文化”,激活全域旅游“文化魂”。我们深挖本土文化资源,让文化成为全域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以“巴拉文化”“满族地域文化”为核心,编辑出版《蛟河市村名文化集》,将文化故事融入旅游体验;推进市博物馆改造提升,计划建设“百年老矿”煤矿博物馆、 “三线文化”主题博物馆,新增10家特色博物馆,形成“全域博物馆矩阵”;举办农民手机摄影大赛、村歌大赛,发掘本土文化人才,让乡村文化成为全域旅游的“鲜活素材”。

  三、“旅游+农业”,打造全域旅游“增收链”。我们以红叶旅游季为契机,推动“农旅融合”,让农民共享旅游红利。在红叶谷举办蛟河正当红“金秋话振兴”展销大集,售卖黄松甸黑木耳、长白山野生菌等农特产品,12家企业的30个文旅产品参与“礼遇吉林”评选,11类产品成功入选;培育16家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打造庆岭镇杨木沟村写生基地、前进乡采摘基地,让游客“赏红叶、摘山菜、品活鱼”;联动辽宁、上海两支赛艇队在栖凤谷、祥颐山庄开展夏季训练,带动沿湖民宿、餐饮消费,实现“旅游促农、农助旅游”。

  四、“旅游+体育”,拓展全域旅游“新场景”。我们将体育赛事作为全域旅游的“新引擎”。借助环松花湖自行车赛、吉林省拳击精英赛等赛事,吸引体育爱好者体验蛟河山水风光;推进滨河、南河文体公园建设,年底前完成项目落地,同时做好体育场馆低免开放,为市民和游客提供运动空间;持续推进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两年来已向国家、省专业队输送运动员15人,其中韩林彬、裴君杭分别夺得青奥会滑雪亚军和冰壶季军,让“体育明星效应”带动旅游热度。

  红叶旅游季这张城市名片,正成为蛟河串联交通、文化、农业、体育等领域的重要纽带。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融合发展模式,让更多游客走进蛟河、了解蛟河、爱上蛟河。

  吉林市广播电视台:蛟河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请问,蛟河市对未来旅游发展有哪些规划?

  蛟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 杨霄琪介绍称:

  当前,蛟河文旅产业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期,接下来,我们将围绕“打造吉林省文旅产业新高地”目标,从四个方面推进长远发展。

  一、锚定“一个核心”,持续做强“红叶品牌”。以红叶旅游季为基础,进一步延长“红叶经济”产业链,优化红叶谷、拉法山景区业态,新增参与性、体验性项目,推动景区从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型;开发红叶标本、红叶文创食品等红叶主题文创产品,形成“红叶IP矩阵”;谋划“红叶谷踏青赏花”“森林避暑漂流”“红叶谷冰雪娱乐”等“红叶+四季”旅游产品,打破“一季红”局限,实现“四季游”。

  二、构建“两大体系”,完善全域旅游支撑。一是构建“基础设施体系”。未来3年,计划投入1300万元用于博物馆改造、新站谈判旧址修复,投入375万元完善景区道路、停车场、旅游厕所等设施;推进21处房车营地、20处帐篷营地建设,年内完成首批5处营地落地,提升游客接待能力。二是构建“服务保障体系”。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定期开展服务质量考核,完善游客投诉机制;落实领导干部“四包”举措,深入企业、亲近游客,及时解决企业难题和游客诉求,打造“蛟河旅游好口碑”。

  三、深化“三产融合”,拓展全域旅游空间。推动“文旅融合”。深入挖掘巴拉文化、红色文化,打造“巴拉文化沉浸式小镇”“拉新战斗红色研学基地”,将90项省、市、县级非遗项目转化为旅游产品,实现“文化赋能旅游”。推动“农旅融合”。培育更多“民宿+采摘”“民宿+写生”的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打造黄松甸黑木耳之乡、庆岭活鱼美食街等特色农业旅游品牌,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体旅融合”。持续举办环松花湖自行车赛、拳击精英赛等赛事,谋划“冰雪体育季”系列活动,打造“夏季避暑休闲、冬季冰雪运动”的体育旅游目的地。

  四、强化“四方联动”,凝聚全域旅游合力。持续落实《蛟河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十五五”发展规划》,年内计划再争取博物馆改造资金300万元,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培育蛟河市艺术团、文化影业等国有文化企业,鼓励企业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形成“企业抱团发展”格局。深化与中省直主流媒体合作,围绕“一山一谷一湖”核心资源,进行深度报道和宣传,扩大蛟河旅游知名度。举办农民摄影展、村歌大赛等活动,激发群众参与文旅发展的积极性,让群众成为蛟河旅游的“宣传员”和“受益者”。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吴楠 文/摄

初审: 王金顺   复审: 李超   终审: 杨春红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