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三年站排头 实现新突破”2025年吉林市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桦甸市专场 要闻-吉林站 王金顺 3980675
吉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三年站排头 实现新突破”2025年吉林市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桦甸市专场 要闻-吉林站 王金顺 398067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吉林站 > 要闻

吉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三年站排头 实现新突破”2025年吉林市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桦甸市专场

2025-09-19 14:04      来源: 中国吉林网

  9月19日,吉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三年站排头 实现新突破”2025年吉林市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桦甸市专场,桦甸市委副书记、市长夏丹,桦甸市委常委、副市长陈礼,桦甸市副市长赵士华,桦甸市副市长王军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笃行奋进  实干争先 全力推动桦甸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桦甸市委副书记、市长 夏丹:

  年初以来,桦甸市锚定“三年站排头、实现新突破”目标任务,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锐意进取、苦干实干,全力谋发展、拼经济、稳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呈现以进促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一是经济运行量质齐升。始终把拼经济、谋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一季度如期实现“开门红”,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交出“高分报表”。桦甸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位居地区外县首位、全省26个农产品主产区第三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全省同类县份中排名第三位、吉林地区第一位;规模工业增加值、建筑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是项目建设蹄疾步稳。实施项目建设攻坚行动,世界最大单口径全向可移动120米射电雷达系统、东北最大鲜食玉米发展集群等30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成功开复工。百亿级中金夹矿资源整合项目顺利推进,6个目标矿权取得实质性进展。创新实施招商引资“1563”专项行动,白桦树汁产业园等总投资20亿元以上项目落地生根,签约数量与额度均增长50%以上。

  三是农业发展成效卓著。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93万亩以上,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15.66万亩。特色产业提质发展,吉粮江大大豆蛋白制品成功进军高端健康食品赛道,吉元土产晋级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常山镇鲜食玉米农业产业强镇通过省级评估。今年5月,国家级肉牛产业园获批建设,肉牛全产业链体系加快完善。上半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增长6.5%,畜牧业产值增长25.1%。

  四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动态调整服务事项1843项,“高效办成一件事”增至67项,平均办理时限压缩50%以上。做实“九解一协调”,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385个,新培育鸿博钼矿等“四上”企业4户,圆方机械8000万元授信贷款难题取得实质性进展,中金夹矿“六证合一”成功获批,6个采矿权顺利延续。

  五是民生服务质感升级。坚持将80%以上的财力用于民生支出,承诺的52项民生实事稳步推进。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全省县域第六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全省县域第四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桦甸学院揭牌成立,G334国道桦甸至红石段以及17条67公里农村公路全线开工。常态长效开展民生问题“大调研大起底”,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799个。高质量举办第20届白桦节等一系列活动,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

  下一步,桦甸市将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和吉林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精神,开足马力抓经济、凝心聚力上项目、全力以赴稳投资、千方百计惠民生,努力将桦甸市打造成为“生态优美、活力彰显、营商一流、生活幸福”的新时代样板城市。

  一要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奋勇争先“打头阵”。加快推进圆方机械“智改数转”进程,举全市之力推动中金夹矿百亿级资源整合,力争木箕河抽水蓄能尽早纳规,全力盘活西金沟电站,打造新质生产力。以中国黄金博物馆建设为牵引,将“120”射电雷达科普基地、红石湖、白山湖、松花湖、杨靖宇密营等域内旅游资源串联起来,整合红色文化、工业基础、生态本底等基本要素,努力打造独具辨识度的工文旅示范区及研学基地。

  二要在壮大固定资产投资上扛旗领跑“争一流”。集中精力、集成要素推动天然气“瓶改管”等19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按期开工、加快建设,形成更多投资支撑。聚焦增量政策支持领域,前瞻谋划一批利当前、惠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全方位、全领域组织排查,持续挖潜投资增量。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定位,细绘招商图谱,持续塑造“投资桦甸”品牌。

  三要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上奋力攻坚“冲在前”。纵深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拓展战略领域布局,提高核心竞争力。持续推进开发区改革,力争综合发展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科学谋划“十五五”规划,以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其他领域改革统筹推进。深化“九解一协调”助企服务,常态化开展产需衔接和银企对接,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提振发展信心。

  四要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上锐意进取“站排头”。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15万亩,总量突破98.49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2亿斤以上。加快国家级肉牛产业园建设,构建更具韧性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行动,重点抓好修正大豆蛋白粉二期等13个食品及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深挖人参、林蛙等资源潜力优势,加强全产业链扶持,打造地理标识。

  五要在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上积极作为“做示范”。深入开展交通路网、城市建设、环境整治攻坚行动,真正让桦甸百姓能够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玩有所乐、住有所居。持续巩固民生问题“大调研大起底”成效,着力惠民生聚民心、克难题解难事,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群众期盼。

  我们将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的拼劲韧劲,为全市实现“三年站排头、实现新突破”发展目标展现桦甸担当、贡献桦甸力量!

  吉林市广播电视台:据了解,今年桦甸市在项目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请问陈礼副市长,桦甸市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推动项目建设?

  桦甸市委常委、副市长 陈礼:

  项目建设既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也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助推器”。年初以来,我们深入实施项目建设提质增效攻坚行动,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扭住项目办、一切服务项目干,念好“谋、招、落、投”四字诀,让“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成为鲜明导向。

  一是聚焦“谋”字抓储备,夯实项目“基本盘”。立足桦甸市“四个定位”发展战略及“1321”现代产业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谋划出彩农业白桦树汁产业园、均泰东方医学影像设备研发生产等5000万元以上项目50个,总投资达117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35个,占比70%,为保持发展韧性、稳增经济质效蓄足后劲。同时,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前瞻布局谋划重点项目206个,总投资规模达739.5亿元,已申报国家级、省级规划项目13个。

  二是聚焦“招”字抓突破,打出招引“组合拳”。精准对接国家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加大“跑部进省”力度,上争高标准农田、天然气“瓶改管”等项目19个,上争资金达14.82亿元,让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效益。紧盯央企、国企及行业龙头企业,借助吉商大会等重点活动契机,持续深化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全面搭建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上半年,开展经贸活动42次,促成均泰东方人参精深加工数字化改造等13个重点项目签约,引资额达21.1亿元。

  三是聚焦“落”字抓服务,跑出助企“加速度”。健全完善重点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针对重点项目规模大、工期紧的特点,“面对面”开展定制式服务,全力破解黄金博物馆文保手续等问题30项,推动23个新建项目成功开工,形成投资7.2亿元,助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位居全省26个农产品主产区第三位、吉林地区第一位。强化项目竣工后的跟踪服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员工招聘等实际问题,上半年新投产业类项目7个,今年预计可实现产值5亿元。

  下步,我们将继续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坚持一切以项目为中心,把项目谋划、储备和实施放在突出位置,扎实推动要素保障和问题攻坚,推动项目建设进一步提质增效。

  江城晚报:据了解,今年5月桦甸国家级肉牛产业园成功获批,请问赵士华副市长,未来桦甸在推动肉牛全产业链发展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

  桦甸市副市长 赵士华:

  桦甸肉牛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有着百年黄牛养殖经验。近年来,我们抢抓“千万头肉牛工程”历史机遇,坚持政策促动、项目拉动、示范带动和品牌驱动整体发力,逐步打造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制定出台《桦甸市支持肉牛全产业链发展实施意见》,发放补助400余万元,帮助域内企业、养殖户成功渡过市场低谷期。截至目前,全市肉牛饲养量达33万头,实现产值39.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86%、43.14%。“桦甸黄牛肉”入驻国家地标馆、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下步,将采取四个方面措施:

  一是政策引领、融合发展,构建产业兴旺领航区。持续出台完善资金、土地、金融、科技、人才扶持政策,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推进肉牛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多元高附加值产品;探索农文旅深度融合新路径,挖掘百年黄牛养殖文化,打造特色体验场景;充分发挥农作物种植基础优势,铆实秸秆变肉链条,实现优质饲料配套发展,引进企业整县推进秸秆、粪污等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生产沼气、固态及液态有机肥,推动农牧循环绿色发展,逐步构建“生产+加工+文旅+资源化利用”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二是创新模式、集聚发展,下好扩群增量关键棋。坚持政、企、村、社、场、户多方联动,支持龙头企业拓市场、强带头,合作社作纽带、强联合,家庭农场搞繁育、扩种群,农户养母牛、搞自繁,实现产业发展、企业增效、村集体创收、农户增收多赢格局。

  三是品牌筑基、科技赋能,擦亮桦甸黄牛金名片。持续引入优质种牛,实施肉牛改良计划,打造现代良种繁育体系。提升养殖技术装备水平,强化数字赋能,建设肉牛产业管理平台,加大科技信息服务力度,强化电商信息平台建设,打造集生产、科研、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发展示范区。支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加快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影响大、辐射带动强的名牌农产品,持续擦亮“桦甸黄牛”金名片。

  四是项目带动、多元投入,贯通产业发展全链条。以“肉牛+”理念为引领,坚定不移实施项目攻坚,着力打造集饲料生产、种源培育、母牛繁育、肉牛育肥、屠宰加工、市场交易、冷链物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于一体的肉牛全产业发展格局,重点实施6大板块19个项目,预计总投资34.6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7.93亿元。

  此次产业园获批,是我们的荣幸,更是对桦甸肉牛产业发展的肯定。我们将以此次为契机,坚持扩群增量和提质增效同步推进,农牧循环和绿色发展协同共创,龙头企业和全产业链相互支撑,全面推动桦甸市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吉林日报:据了解,桦甸正在全力推进黄金博物馆和宝戏台金谷景区项目建设。请问王军副市长,未来桦甸在文旅产业发展方面的定位是什么,将采取哪些措施?

  桦甸市副市长 王军:

  桦甸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先后获得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美丽中国优秀旅游县(市)、国民休闲旅游胜地、最佳生态康养旅游名城、中国最美乡村旅游名县等荣誉称号。今年,在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中国黄金博物馆将正式投入建设,为桦甸文旅版图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生态立市、文化兴市、旅游强市”的发展战略,依托山水生态之韵、乡村民俗之韵、现代工业之韵、红色革命之韵、黄金文旅之韵、激情冰雪之韵“六重韵味新长卷”,全力构建全域、全季、全时、全链条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努力将桦甸打造成为独具辨识度的文旅目的地,我省东部创新型文旅综合体。

  一是项目带动融合发展。以黄金博物馆、宝戏台金谷景区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将红石国家森林公园、白山湖、杨靖宇密营等域内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形成矩阵效应。深度整合域内“一江三湖”旅游资源,加快推进松花湖至长白山水上航线项目建设,积极融入全省松花江旅游大通道,通过区域协同发展,提升桦甸文旅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是拓展旅游时空维度。通过举办白桦节、肇大鸡山冰雪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推动旅游从“单季火爆”向“四季常青”转变,拓展旅游的时间维度。同时,不断开发新的旅游场景,如黄金大道景观廊道、星空营地等,丰富旅游的空间维度。

  三是文化赋能提升内涵。深入挖掘桦甸的红色文化、工业文化、满族文化等特色文化,将其融入到文旅产业中,通过文旅融合,提升旅游产业文化内涵,以文化赋能旅游产业发展。

  四是科技赋能创新体验。在中国黄金博物馆打造集科普教育、工艺展示、互动体验于一体的黄金文化主题场馆,让游客可以参与古法淘金、黄金饰品制作、矿洞沉浸式体验等趣味活动。建设科普研学旅游基地,让游客可以近距离观测太空,亲身体验“捕捉宇宙电波”的科学魅力。

  总之,我们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实施“旅游+”“+旅游”战略,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全域发展,努力将桦甸市打造成为“长白山旅游服务中心城市”“长白山下最美驿站”,为加快建设独具辨识度的新时代省域副中心贡献桦甸文旅新力量。

  江城日报:据了解,年初以来桦甸在城乡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请问夏丹市长,目前桦甸市城乡建设工作有哪些进展成效?

  桦甸市委副书记、市长 夏丹

  年初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建管并重作为提升城乡建设和治理融合水平的重要路径和抓手,用“绣花功夫”推动精细治理,以“工匠精神”推进品质提升,不断提升桦甸的宜居度和群众的幸福感。

  一是精致推进城市更新。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完成永胜胡同、公发路雨污分流改造,养护雨污分流管网207公里,正在全力推进发展大街西延、人民路南延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天然气瓶改管、综合门站及市政管网项目,惠及城区4.6万户居民,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居民用气价格稳定下调,极大减少了群众刚性生活支出。实施城市道路景观绿化美化提升工程,新建口袋公园3处、便民公厕3处,新增小微绿地11处、3.2万平方米,补植草坪6万平方米、花卉25万株。开展城市围挡排查整治,拆除围挡19处,释放城市空间12.36万平方米。完成11个老旧小区、112户农村危房改造,新建中兴紫金华府三期、金城国樾府和清水湾洋房等高品质小区,不断提升市民居住质量和品位。

  二是精细提升管理水平。常态化整治违规停放、占道经营等乱象,规范整治新安大街早市等露天市场,对原百姓城市广场夜市进行升级改造,设置摊位240个,带动就业500余人。深入实施“飞线”整治、拆违治乱等专项行动,整治“飞线”点位160余处、依法拆除各类违章建筑651平方米。严格落实物业管理“红黑榜”,倒逼物业企业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城乡垃圾收储运体系建设,切实管好市容“微环境”。

  三是精品建设和美乡村。实施2025交通路网集中改造提升“攻坚年”行动,国道龙东公路桦甸至红石段及泛夹皮沟区域17条67公里乡村道路改造工程全线开工,红石大桥改建工程正在开展筑岛围堰、箱梁预制等工作,黄泥岭至夹皮沟段建设项目正在办理立项等相关手续。深入开展乡村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黄金大道32公里栽植金叶糖槭形成生态廊道,打造“百村示范”村3个,绿化美化村屯27个,改造农厕162座。大力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完善村规民约,促进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治理。

  下一步,我们将精心策划一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加快提升城市安全韧性,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让“里子”更实、“面子”更靓。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孙小涵 文/图


初审: 王金顺   复审: 朱宝明   终审: 杨春红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